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数据局等4部门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总体要求、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以及保障措施5个方面,着力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顺应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 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取得阶段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

比如,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不足、产城协同联动不够、数据要素潜能尚未充分发掘、建设运营长效机制仍不健全等等,迫切需要加以解决。与此同时,伴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价值日益凸显,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渗透,驱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迈向“体系重构、质效提升”的全域数字化转型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深度、广度边界持续拓展,模式深刻调整,驱动力从以技术驱动为主向数据资源贯通、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转变;发展模式从条块分割、单点突破向一体推进、协同发展转变;治理服务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服务模式从人人交互向人机协同转变;发展范围从城市内部数字化提升向城乡统筹、区域协同转变。
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的出台顺应新时期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意见》体现“场景牵引、以人为本”推进原则,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典型场景,形成一批可感可知的数字化应用成果,推动数字中国落地见效,让城市全体居民的生产生活更便捷、更舒心、更安全,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重点做好三个“全” 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意见》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全域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明确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什么是“全域数字化转型”?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全域数字化转型”是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全过程,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城市全面落地。
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重点做好三个“全”。一是“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立并完善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平台体系,推进设施互通、数据贯通和业务协同,在城市经济产业、产城融合、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宜居环境、韧性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场景为牵引,破解数据供给、流通障碍,形成一批社会有感、企业有感、群众有感的应用,提升数字化转型质效;二是“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统筹推动城市算力网、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推进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加快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和开放开发,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三是“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加快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持续创新智慧城市运营运维模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

丰富数据驱动应用场景 创新运营运维模式

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重点把握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创新实践、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丰富数据驱动的应用场景、健全完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四个方面。

在丰富数据驱动的应用场景方面,以构建数据应用场景为牵引,促进数据协同化、融合化应用,形成一批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好用的业务场景,全面赋能城市数字经济、产城融合、精细治理、绿色宜居、安全韧性发展。
以推进城市精准精细治理为例,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衔接协同;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加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数据赋能、业务联动;探索建设基于城市统一标识体系的“城市码”,推进房屋建筑等“落图+赋码”机制,形成“多码合一、一码互联”的服务治理体系。
对于近年来智慧城市运营运维缺乏可持续性等不足,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从运营体系、运营机制和运维方式上提出创新方向,加快建立数据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的立体化运营体系,打造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多元共建的生态圈,加快形成一体化、规范化的智慧城市运维体系。
“考虑到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问题由来已久,建成即落后、上线即淘汰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关负责人说,要通过探索建立以问题解决度、用户满意度等应用效果为导向的运营预算和评价考核机制,提前谋划运营重点,通过一体化规划、专业化建设,取得人民满意的运营成效。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