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团走进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 现场探秘国产BIM全过程应用
为了展现国产BIM全过程应用的典型标杆案例,让与会嘉宾近距离感受“数字建筑”的魅力,众多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家、院士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组成观摩团走进了广联达智慧建造及华南总部基地(以下简称“华南总部基地”)。
践行全过程数字化 赋能行业发展
华南总部基地位于广州市白云区设计之都一期,地上8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地上为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项目建设采用EPC模式并融合BIM、装配式、绿色施工等建造技术,是应用国产BIM软件进行项目全过程建设的一次综合实践。
广联达董事长、总裁袁正刚表示,只有躬身入局、双手沾泥,用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深度实践,才能真正做好行业的数字化。华南总部基地是目前建筑领域为数不多的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BIM软件及平台赋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的典型项目。
为什么要在华南总部基地进行BIM全过程应用实践?一是希望解决数据标准化和一体化的问题,二是希望通过业务的结构化推动项目管理的精细化,三是通过业务团队与软件团队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打磨属于中国人的真正好用的BIM软件。最终目的是通过广联达的实践,推动和赋能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可以说,华南总部基地在BIM应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需求为导向,以设计为抓手,融合全过程业务、数据和模型的综合解决方案,为BIM的行业推广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价值。
开创应用新思路 凸显BIM价值应用
广联达副总裁杨玮表示,全过程BIM应用普遍存在痛点问题,如普遍承载业务信息较少,普遍与核心业务价值场景融合度不足,不同业务、不同层级三维模型需求匹配度不够等。
针对以上痛点,华南总部基地的建设开创了全过程BIM应用的新思路——针对现阶段国内外BIM应用重模型、轻数据的现状,将关注点从模型转向数据,首先解析项目核心业务,使业务信息形成结构化数据;通过统一的建模规则和交互标准,按照关键业务价值场景构建形成模型体系,分阶段、分平台组合解决模型的互通和数据的流转问题,从而通过数据与模型的融合,支撑各业务价值场景的应用。
据介绍,基于上述全过程BIM应用新思路,华南总部基地通过业务解析,形成了项目全过程业务及系列数据架构,探索了覆盖项目定位、设计、成本、招采、施工、运维等十大业务场景,搭建了符合价值场景应用的十组模型体系。同时,华南总部基地还搭建了项目全方位信息的统一载体——模型信息集成平台,集成项目全专业、全业务信息,通过三维模型与数据的融合,将复杂的项目信息通过多维度筛选组合查看,支撑项目过程决策管理。
从实际应用场景看,在方案阶段,利用BIM模型和数据进行体块模型与边界条件实时拟合及验证、功能空间分布及指标测算分析;在方案、施工图阶段,实现设计成本一体化应用;在施工阶段,充分应用模型信息集成平台,基于BIM进行公共资源管理应用以及生产、安全和人员等不同视角下的现场管理应用,还进行了全专业工艺流程图和反向定位等应用。上述价值场景都是对传统BIM应用的进一步拓展。
实现四个“一体化” 助力创新实践推广
袁正刚表示,华南总部基地使用国产自主的BIM设计软件,所产生的设计数据,与成本、采购、施工、运维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模型互通、数据贯通。可以说,华南总部基地的BIM应用实践,实现了四个“一体化”的目标,即设计成本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运维一体化和虚实一体化。
设计成本一体化通过正向设计实现使用功能、系统功能、做法功能的逐层穿透;搭建成本框架逻辑,实现逐层细化的分层次成本管理路径。同时,建立成本标准映射,实现设计功能单元与成本单元的多阶段咬合。
设计施工一体化通过向施工阶段全面传递设计信息,精准、全面识别工程任务画像,保障设计要求在施工阶段落地。基于任务要求具象化、标签化,通过定向管理场景,可支撑施工阶段的施工部署确认、穿插逻辑制定等,实现成本、质量、安全控制要素的落地。
设计运维一体化能实现设计阶段信息、模型向运营阶段的无缝流转。以设计响应运营需求,从而保障运营阶段策略落地;深挖运营大数据价值,对效率、状态、趋势多维度分析,支撑使用策略持续优化;实施楼宇运行效率监控,通过运营数据逐层穿透分析,对使用策略、系统设计、设备状态进行分组评估。同时,搭建数字运维驾驶舱,助力设计运维一体化落地。
虚实一体化通过物联感知平台采集项目现场真实数据,通过信息传输网传输至项目管理平台加工处理应用,进入模型信息集成平台后实现数模联动。华南总部基地的建设应用了众多感知终端,如手持终端、定位安全帽、反向巡检安全帽、数字哨兵人脸识别、劳务投屏宝、AI蜂鸟盒子、施工区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智能临边防护网监测、智能喷淋控制系统、智慧物料一体机、施工升降电梯监测、外墙脚手架监测等,从而更好实现虚实一体化的应用。
观摩结束后,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华南总部基地作为国产BIM全过程应用示范项目,应用了国产自主的BIM平台软件,且更符合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具备可推广、可复制的条件,其创新实践可以在行业推广使用。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