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加西公路项目建设中创建“绿色施工”品牌
青海加西公路JX-1标段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南麓,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内,是青海省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森林资源之一,被誉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项目全线涉及跨越甘禅河及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涉及水体级别高、水环境保护要求高。如何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资源,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的扰动和破坏,是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在项目履约过程中,水电四局党委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落实党委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青海安、国家安的大局意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政工团组织同步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全方位、高站位推进项目履约,为“绿色施工”品牌创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真正树立起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旗帜。
动态优化设计,全力降低对生态的扰动破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每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设计、施工全过程、各环节。项目建设前期,水电四局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环保监测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同时,项目建设团队把生态工程理念充分融入到线路布设、结构选型等设计工作中,通过以桥代路、以隧代路、收缩边坡等设计优化,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与工程和谐统一。
在沿大通河区段的设计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首先,通过优化调整桥梁跨径,采用大跨度连续梁结构布线,减少桥墩的数量,降低对河床和岸边植被的破坏风险,降低对水体的扰动和破坏,减少对栖息地的干扰,更好地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其次,主体结构被布设在邻近河岸侧,有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对水体的搅动和扰动,降低了施工废水、废渣等污染物进入河流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护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再次,针对区段山高谷深、植被茂密、生态敏感的地形地貌特征,采用了“两长隧+两高墩特大桥”的型式布线。其中,大通河1号特大桥全长3646米,是青海省公路在建和已建最长桥梁。此布局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又营造了优美的景观,为行车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体验;既充分体现了在工程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又为自然环境和人的出行提供了良好的平衡。
在元甫沟区段的设计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同时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确保了交通安全。首先,将阴坡路线调整为阳坡路线,减少1万余棵树木的砍伐,保持了土壤稳定性,有利于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风险,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且此优化既体现了生态理念,又为安全和便捷性做了考量。其次,将“三桥三隧”方案调整为特长隧道直接穿越山体方案,减少了永久占地300多亩和临时用地200多亩,减少了13000余棵树木的砍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减少了对珍贵土地资源的损耗。再次,通过设计优化,减少隧道洞门及临时便道12座(条),不仅减少了主体工程永久使用林地面积,也降低了对天然林地的破坏。这种优化设计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体现了在工程设计中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总的来说,元甫沟区段设计中的这些调整和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在工程建设中平衡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地区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整体工程中,通过“永临结合”,全线“土石平衡”,主体工程与生态保护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使用以及开展义务植树造林等举措,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推进。首先,布设临建设施在建设红线路基范围内,减少了临时用地近400亩,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其次,实施全线“土石平衡”的施工组织措施,洞渣优先用于填筑路基,剩余合格洞渣再加工用于主体建设,规划的3处弃渣场和两处取土场均未启用,避免了大量土石运输和浪费,有效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再次,主体工程与生态保护“三同时”原则的落实,确保了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同步进行,实现了“工完场绿”的效果。此外,通过开展“保护母亲河”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共植树5000余棵;设置救助站3处,累计救助马鹿、狐、山羊等野生动物15只,以实际行动保护沿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些措施和实际行动,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也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实时跟踪监测,确保工程区域气洁水清河净
在项目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控制措施,切实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在大通河两侧架设水体监控系统,实时获得水文监测数据,有助于及时了解施工状况并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不断提升项目临建标准,在各场站出口采取设置自动洗车台、安装自动喷淋系统、洒水降尘等措施,有效减少扬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保护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同时,在场站和隧道洞口设置三级沉淀过滤设施,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并集中处理生产和生活垃圾,有效保护水体和土壤的质量,促进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2022年3月,在项目实施所在地大通河畔,17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的首次出现,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努力创建“绿色施工”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践行低碳理念,“光伏+绿能”共促绿色发展
为最大限度保护生态,丰富服务区服务业态,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我们结合各服务区的实际情况,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巴扎服务区进行了全面设计优化。首先,充分利用服务区现有土地空间,结合当地民俗民风、人文及自然景观,创造性地打造“低碳服务区”。同时,通过绿能发电,预计每年可减少35吨碳排放。其次,结合区域路网布局,打造“开放式服务区”,并实现服务区与区域路网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改善交通组织,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种综合规划和设计能够提高公路经济效益,为整个区域的发展注入活力。另外,加强环保设计,采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的管网布设和技术手段实现污废水的循环利用,有助于保护沿线河道等水体和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高原生态文明的新征程中,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就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只有更加深入、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才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 坚定不移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生动实践,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以“绿色施工”定格青海自然之美。充分发挥驻青央企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融入和服务青海新发展格局中的更大作用。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