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目标是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最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融资便利性和低成本是产业生态繁荣的内驱力。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信息孤岛、核心企业的信任无法有效传递、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问题。而区块链以其数据难以篡改性、数据可溯源等技术特性,在融资的便利性与融资成本方面具有创新突破的潜力。区块链技术的特性与供应链金融的特性具有天然的匹配性。

近几年,随着供给侧改革及工业转型的发展,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中小型企业的能力,支持工业有序、良性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供应链金融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但在实际业务推进发展过程中,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依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国内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国外同行相比起步较晚,国内特殊的商业环境和不断变革的时代新要求使其在应用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1)供应链上的信息盲点

在实际商业运作中,同一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供应商仅仅只是给厂家供货,质量按照指定要求达到相应的标准,供应商或经销商并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内部系统给厂家,除非遇到非常强势的核心企业,而供应商或经销商又必须依靠核心企业才能存活,95%的企业最多提供相应的商品信息或系统字段。

企业之间的系统不互通,导致企业间信息割裂,全链条信息难以有效利用。对于银行等保守型的金融机构来说,必须尽量保证资金安全,企业的信息不透明意味着风控难度加大,因此很多银行机构不敢向这些供应商或经销商直接放款,转而只对核心企业授信,让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作为向其供应商或经销商放款的前提。

2)授信企业数量有限

供应链金融都是围绕核心企业供应链两端的中小企业,覆盖能力有限,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不在核心企业的两端,所以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融资,并且银行的授信也是只针对核心企业的一级经销商和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则无法获得融资。也就是说核心企业信用不能传递,这种信息孤岛的结果导致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间接贸易信息不能得到证明,而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系统传递核心企业信用的能力有限。

银行承兑汇票的准入门槛比较高,想到银行开承兑汇票,就要先拿到银行的授信,银行授信的门槛和贷款的申请条件基本是一样的,就是说企业要有资格能从银行那里贷到款,才能从银行取得授信。

不过,由于商业承兑汇票存在信任度低的问题,导致核心企业的信用只能传递到一级供应商层级,不能够在整个供应链上做到跨级传递。

3)信息真实性无法辨别

核心企业的信息系统无法完全整合上下游企业所有的交易信息,只是掌握了与自己发生交易的信息,这样一来,银行获取的信息有限,既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又无法辨别获取信息的真伪,无法鉴别核心企业是否与上下游企业合谋造假、虚构交易诈取贷款。

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成本随管理范围的扩张而急剧增大,随着产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提高,供应链企业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在此情况下,核心企业全权管理是不现实的。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通常为核心企业将管理权下放至低一级供应商,这种分层式管理导致了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核心企业对物流、资金流、贸易流掌控力不足,甚至存在信息篡改风险。

信息不对称会衍生出两大问题:

信息的真实性存疑,金融机构无法正确评估资产物流信息、界定风险水平,从而不愿放贷;

可能会导致企业之间和银企之间出现信任危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将增加物流、资金流审查等直接成本、时间成本;银行对企业的不信任也会增加信用评估代价,导致融资流程冗长而低效。

4)交易过程不透明、虚构成本低

尽管供应链金融整合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但是由于整个交易过程公开不够及时,银行都是事后才获取到交易信息的,不能及时查看整个交易过程,这种滞后效应同样也会制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初衷在于能将资金导向真实、高效的贸易中,处于中枢位置的大企业则担负起为相关交易活动增信的责任。

当前供应链管理技术的限制使信息的透明度与流通速度不容乐观,加之某些关键技术与渠道可能被上下游企业所掌控,核心企业对其交易的真实性实际上无法提供充足保障。

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混乱、传递延迟等漏洞也给了企业相互勾结、弄虚作假的土壤,一旦出现问题,举证追责难以进行。低质甚至虚假交易的影响一旦传递到终端消费者,对现金流的回收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为降低回款风险,银行被迫加大投入以验证交易的真实性。

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