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的50%,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认为,我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面临两个错配难题。一个是性能错配,绿色建筑评价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建筑设计与运行之间存在性能错配,无法确保建成后绿色性能与当初设计完全相符;另一个是时间错配,二星级以下绿色建筑在竣工时直接评定,三星级绿色建筑在运营期结束后评定。

李慧琼认为,引入绿色建筑保险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保证绿色建筑实现预期的星级标准,可以有效破解从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的难题。

据李慧琼介绍,一些国家围绕服务绿色建筑,探索研发了丰富的保险产品体系,在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强化保险对绿色建筑的支持。比如,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指出,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创新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保险支援。2022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开发商投保全装修住宅品质保险,强化保险支援,发挥绿色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作用。

基于此,李慧琼建议:

一是全面引入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制度,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和市场运作联动,实现预防、监控和补偿相结合的闭环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绿色改造和货币赔偿双支撑,助力“双碳”战略。

二是对购买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的企业,按照保费一定比例进行财政补贴。一方面为绿色建筑的性能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可以聘请协力厂商风险控制机构,监控和规范绿色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助力绿色建筑达到其预定的星级目标。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实现绿色建筑高水平发展对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认为,当前既有建筑存在大量“机电设备低于能效水平,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不足,导致既有建筑运行能耗居高不下;智慧化控制系统渗透率低,人与环境匹配不佳,缺少适合中国国情的控制方案;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限额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等问题。

对此,周云杰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建议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其他有关部门,研究编制高性能/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产品、技术、方案推广目录和清单,给予高性能/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产品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建议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建筑节能降碳、建筑安全运行,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等,鼓励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进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研发和市场应用推广。

三是建议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规范、统一的建筑碳减排核算机制,推进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定。在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管理平台基础上,支持公共建筑碳监测、限额管理、智慧运维一体化平台试点,实现实时智慧调控管理、全量碳计量。鼓励有意愿的城市申请试点、示范。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