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成为全球惊叹的“基建狂魔”?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命脉。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惊叹,基建实力更是世界闻名。公路、铁路建设四通八达,中国高铁更是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8小时拆桥,9小时通路,曾经震惊中外的“中国速度”,举世瞩目。一项又一项中国基础建设项目令世界感叹,在全球的基建市场上留下了“基建狂魔”的名号。
那么我国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才收获到这个称号的呢?其实翻开我国在基建领域的成就,你就会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么多高难度的建筑。例如世界十大桥梁,我国就占据了至少5座,例如我国东海大桥、普利特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四渡河大桥和北盘江大桥。
为何中国的基建产业如此发达?
首先,涉及到一个比较优势的问题,中国的人力成本相对而言比较便宜,而且人口红利和第一产业的人员溢出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力,农民随着工业发展外出务工,比较突出的一个选择就是前往基建产业工作,这使得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在人力成本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
大量的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为农民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溢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并且具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而这种人口红利也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其次,中国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舞台,而基建的发展也反馈支持中国市场的扩大,并且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也对基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成为了一个正反馈。
经过纵向对比,新中国的基础建设的成就远超于任何时候, 中国广阔的地理环境,也使得基建技术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从历史上看,1927~1937年,中国公路营运里程从2.9万公里增加到11.73万公里,新增大约9万公里(不含东北)。1949~1958年,中国公路营运里程从8.07万公里增加到42.18万公里,新增超过30万公里。而在欧洲或者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不存在这样广大的统一市场。
第三,从教育上看,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从上世纪80年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开始,中国的大学教育对于培养工程师队伍不遗余力。
“工程师红利”是适应高端制造和科技行业发展的新型人口红利。在制造业就业市场,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正在迅速增加,有望取代过去依赖低成本的劳动竞争模式。
中国近十年培养超过6000万大学毕业生和450万研究生,人才累积雄厚。
工程师红利,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的工程师队伍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于欧美较低,但是在国内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可以有着相互学习的学习效应,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帮助工程师迅速成长,在某一个方面能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在基建产业上,这点体现得十分明显。
而且相对而言,基建央企能够提供很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较高的发展前途,收入水平相对而言较有吸引力,也能够吸引大量的优秀大学生加入。
第四,中国政府支持,以及国有企业体制和金融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助于大型基建的发展。中国的很多基础建设都有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支持。由于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的金融体制,使得中国的银行业对于支持国有企业和基建产业的投资具有偏好性,因为投资基建有着比较明显的效果且有固定资产的保证。
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虽然效果有着两面性,但是对于基建产业的促进是不容置疑的。而中国的发展性银行(包括国开行等)更是创新了金融体制,为海外中国基建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虽然说中国的金融体制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在基建产业上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
而且相对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欧美而言流程上更加简洁,这点被林毅夫概括为——有为政府模式;中国政府相对欧美政府而言,对于发展经济更为主动,而各地方官员在晋升压力下对于基建产业十分看重,这点被北大教授周黎安概括为——晋升锦标赛模式。
近两年,在高铁的发展中,有些城市由于没有被高铁规划涉及到,当地市民甚至在网络上呼吁市长下台,这种压力使得地方官员对于争取基建和支持基建,十分重视。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