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推进BIM技术环境优化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造方式转型成效初显。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7.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占新建建筑面积的24.5%。其中,新开工钢结构建筑面积达2.1亿平方米,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28.8%。由勘察设计、施工建造、运行维护等多方协同推进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环境不断优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应用软件正加快研发。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示范合同文本等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建设了一批工程总承包示范项目。
随着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大量关联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建筑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亟需改进。
针对当前建筑业的发展现状,我国提出要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推进劳务企业转型成为以作业为主的专业施工企业;限制和淘汰落后危险的工艺工法,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健全建筑业职工技能标准体系,推行工人技能鉴定和评价,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
“建筑业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齐骥认为,未来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有3个方向:
一是工业化。国家目前正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而建筑工业化是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基础和前提。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模数化、标准化提前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再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把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工厂制造、工地建造”。
二是绿色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统计数据来看,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大约消耗了全球30%至40%的能源。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建筑运维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对此,建筑业的节能减排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能家居用品,最大程度降低在建筑运维阶段的能耗。
三是智能化。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是当前建筑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所谓智能化,主要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全产业链贯通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此外,要着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建立涵盖招投标、采购、设计、施工、运维、政府监管等全方位、多功能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协同发展共创未来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下,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建筑业提升数字化水平提供了遵循。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如何协同发展?一些企业通过示范性项目积极探路。中建科工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着眼于行业前沿科技,主导建成了全球首条重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作为拳头产品,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打造了学校、医院、写字楼、住宅、产业园五大类型项目。
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贺东东介绍,公司打造的云应用平台已连接69万余台工业设备,协助了81个工业细分领域。平台可将工业制造、建造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和环境之间的数据进行连接,通过采集机器设备数据和现场施工数据,将建造过程数字化,以便质量、产量、效率等要素能被直观反映出来。同时,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还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展望未来,建筑业将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加快BIM技术研发和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等设备研发与应用,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加快形成涵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