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于所有建筑企业而言,从反复的疫情到波动的大宗商品、从动荡的国际形势到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都注定了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企业要想适应全球新形势、适应市场环境、实现转型发展,势必要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不断突破,具备“应万变”的适应能力。本文将从有序出海、业务创新、资本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创新五大方面探索传统建筑企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动力。

1、有序出海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建筑企业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基础设施业务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一带一路”平台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通过国际化,建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建筑领域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规避国内建筑市场的周期性影响,而国际市场也的确存在着很多需求,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只依赖“一带一路”平台、依靠大量外派人员盲目出海是不行的,无序的扩张只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大部分建筑企业而言,要想实现业务出海,一方面需要通过一些标准预先对目标国家进行评估,其中包括增长的预期、法律的确定性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度等,有取舍地选择部分国别市场进行突破;另一方面,要建立当地分权组织治理与寻找当地合作伙伴并行的属地化治理机制。精准定位、突出主业、锚定市场、共谋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业务扩张增添新动力。

2、业务更新

      对于大部分中国建筑企业而言,短时间内通过内生增长打造涵盖“规划设计、融资、采购、建设、运营和维护”的整体产业价值链是很困难的事情。虽然依靠原有市场,并不担心企业整体发展生存,但其天花板却是一眼看得到的。因此,有选择的、良好的并购可以快速解决这一问题。

      并购是开端也是发展,进入新的业务和新的市场,都会有壁垒存在。对于传统建筑企业来说,想要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增长或高效的生产能力,以实现进入门槛的快速突破,就要做好收购标的的选择和协同。

      在标的选择上,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可以直接选择当地头部企业进行并购,实现资源和技术的直接转移;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要挑选“黑马潜质”已现的成长阶段企业,实现主业价值链的强化和补充。在协同上,要建立内部资源、人才、技术、客户关系的无障碍流通保障机制,以实现收购企业效能最大化。

      在多元化业务的选择和发展上,除了注重各项业务的盈利性,也着重提高和利用业务之间的协同作用。协同性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经济周期上,建筑业务具有强周期性,而配套业务受到的周期影响较小,并可以产生稳定的利润来源;财务上,高资金密集型与非资金密集型项目之间的互补,建筑业务和配套业务在保证盈利、促进增长和创造现金流上来实现价值互动。

3、资本创新

      经济周期上,建筑业务具有强周期性,因此,建筑行业对于资本也更加敏感,新型融资工具和投资模式的价值更显现无疑。

      对于传统建筑企业而言,一方面,要紧跟政策走向,强化对于国家海内外产业建设基金融资条件与项目业主融资需求的理解,做好低成本融资项目的开发工作,维持融资团队的基础运作能力,并随时根据政策力度调整资源投入。同时,企业应将融资能力管理前置,制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由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在整合集团资源的同时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学习完善运营理念,健全融资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强化与国内外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打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ABS、REITs)等业务。在实际操作中,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定向增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探索将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增加金融产品将各类物业管理权、PPP项目收益权、建筑资产等资产证券化,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在投资模式上对标海外标杆企业,积极探索BOT/PFI等形式的私人融资项目在海外市场的应用场景和模式,以实现融资组合的帕累托最优。

4、数字化转型

      2020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

      建筑企业之间的不同信息系统长期是割裂的,并且各个数据系统之间单元独立,各自形成“数据孤岛”。数字化则要求将整个数据系统中的各个单元之间有机衔接,不同数据关系能够集中反映、满足不同用户的数据需求,并基于核心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连接,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整合挖掘数据价值,推动经营发展。因此,在企业经营层面,要制定数据战略(数据战略、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技术架构、数据文化、组织与流程、行动路线、数据应用),对齐“降本、增效、提质”的业务目标,避免出现无数据可用、无可用数据的尴尬局面。

      在数字化落地上,建筑企业应着眼于建筑信息模型、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施工项目数字化集成管理水平,推动数字化与建造全业务链的深度融合。同时,企业应投入大量资源物力于智慧城市模块研究,着力提高BIM技术覆盖率,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强化现场环境监测、智慧调度、物资监管、数字交付等能力,有效提高人均劳动效能。

5、可持续发展创新 

      随着中国“碳中和”与“碳达峰”概念的提出,低碳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已被广泛接受,环保及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载水之舟。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要将环保及社会责任问题作为战略目标来看待,并建立可持续发展分析诊断工具,从控制风险到创造利润,形成一个全面绩效模型用以指导企业的短期、长期经营行为和业务开拓。同时,打造一套完整的碳排放评估体系,优先从事建筑和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分析,通过测量建筑环境和基础设施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来评估对建筑参数的影响,并将此技术领域延伸到道路项目和复杂项目中。

      在可持续发展产品应用上,通过设立创新研发机构,在源头的材料生产及使用、中端的业务落地优化上找寻新路径。以法国公司万喜为例,万喜建筑用由高炉矿渣(磨碎的矿渣是炼铁的副产品,碳足迹很小)制成的替代粘合剂取代了熟料(传统水泥的主要成分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来生产低碳混凝土Exegy。在同样的成本下,其强度和抗阻力性能与传统混凝土相当,碳排放量减少了30%。万喜也宣布在未来十年在自己的项目中将广泛使用低碳混凝土。万喜位于法国西部圣苏珊娜-查姆斯的沥青搅拌站,其低碳模式也值得各企业借鉴,该搅拌站配备了自己的太阳能发电厂,使用最新的技术来减少碳足迹:通过在机库中干燥材料来节省能源,使用更高效的最新一代生产机器,用天然气代替重质燃油,通过电能来加热沥青粘合剂罐,在原材料上使用更多沥青骨料(将沥青骨料比例从30%提高到50%)。得益于此,它将沥青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40%。

      一言以蔽之,有序出海是建筑企业新时代发展的借箭之船,业务更新是建筑企业新时代发展的成栋之梁,资本创新是建筑企业新时代发展的积山之土,数字化转型是建筑企业新时代发展的覆水之云,而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建筑企业新时代发展的载舟之水。每一环节都是独立的、都非常重要,但是缺少协同统一的各环节却也没有为企业增添创新动力的魔力。

      对于传统建筑企业而言,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今天,寻求创新动力,并不只是在某一环节的突破,也并不意味着对于传统的全面颠覆。如果说市场需求空间决定了产业总体生产能力,创新则是改变了产业的成本函数,并决定了产业的盈利水平。根本性的创新固然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随后的持续性创新往往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创新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全面铺开的拉锯战。

 (来源:网络文章整理编辑,分享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